发布日期:2013-01-07
【北京】廖果
小乘佛教概括佛学的全部内容称为戒、定、慧“三学”。戒即戒律:定指专注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又称为“止”,是觉悟佛理的必要心理条件;慧指断除烦恼、达到解脱所具的特有智慧与觉悟过程,又称为“观”。定、慧二者的内容结合起来,就是所谓禅学。佛教常说戒为定基,因定生慧,以智慧断烦恼,就是把持戒看作修定的准备条件与入门功夫,智慧则是修定的成果,因此,“三学”实际上是以定学为中心,故而禅学又称为禅定。大乘佛教则把以个人修习为中心的“三学”扩充为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菩萨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其中的“禅定度”、“智慧度”的含意则有了明显变化。
佛教修行方法中客观上具有养生意义与价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禅定中。这主要是因为,禅定的修行方法与气功养生学尤其是静功养生之说有诸多相通之处。由此,佛教禅定之法给中国古代气功养生学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并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
从修行的方式看,禅定“止法”要求端正身形,调匀呼吸,排除杂念,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即身息心三者调融,使精神入注于一种虚明的状态,进而“因定生慧”。这与一般气功的炼气、养神诸法门中的炼养要领与过程基本一致,具体方法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禅定“观法”是在专注一境中发生智慧,断绝“无明”,证悟佛法,从而达到“寂然涅槃”的境界,这与一般气功尤其是道教存守、儒家修心养性一类纯精神修炼法也有相通之处。正因禅定之法与呼吸、精神密切相关,所以日本学者伊藤光远将其比之为道教内丹术中的火候之用,说:“释氏所说的止观,乃是在炼丹时候用火的方法:止是指用文火的事情,观是指用武火的方法。”
从修行的效用看,据佛教的说法,修禅定达到“止”,能使人身心轻快安恬,产生一种异常的幸福安乐感,称为“现法乐住”。《禅秘要法经》卷中说:“出定入定,恒闻妙法,续复自见身体温暖,……得此暖法,恒自觉心下温暖,心常安乐。”所谓身轻安,指体内有一种温暖之气充溢全身,身体极为舒适快乐,轻松宽坦;心轻安,指心如止水,安定愉悦。若修禅达到“观”,则“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楞严经》卷六),不但能“调柔堪能”,增强精神情志的自控能力,而且能生大智慧,激发人体潜能。禅定的这些效用,与现在普遍公认的气功所具有的舒畅身心、防病健身、涵养道德、陶冶性情、益智开慧等功用是一致的,因此从客观效用来看,佛教禅定的某些修习方法尤其是“止”法,实际上可以说就是气功功法的一类。
佛教禅法达上千种之多。这些禅法,如果从其客观所具养生意义与价值大小来看,大致可分如下三类:
第一类,是具有较大养生价值者。
这一类为数不多,属于佛教所谓的“世间禅”,多以调守呼吸为入手门径。这类禅法在实际修行中基本没有宗教内容,完全可以作为气功功法看待。这类禅法典型的如天台宗中小止观中的调和法、系缘守境止法与六妙门中的次第相生六妙门,唐密瑜伽的净菩提心观,藏密无上瑜伽的金刚诵、宝瓶气、拙火定、九节佛风等。
印度密教在唐代时传入中国,并形成了中国佛教宗派——密宗,因此又有“唐密”之称。“净菩提心观”又名“月轮观”,是唐密瑜伽的禅法。本来这种禅法的观想对象为佛教教义的所谓“净菩提心”,但在实际修行中,却将其转化为一轮满月。这种禅法类似于道教气功中的存守日月一类功法。
第二类,为有一定的养生价值者。
由于佛教禅定多讲定慧双运、止观双修,而修止法大多与气功有程度不等的相通之处,所以这类禅法在佛教中所占比重应该较大。载述较为明确的这类禅法,如基本禅定——四禅八定与十六特胜观、通明禅,以及禅宗的壁观、默照禅,密宗的大手印、大圆满,等等。一方面,这类禅法的指导思想与观想内容都以佛教教义为旨归,如观身散坏、无我,观生寂灭,观世无常,及定心契合真如、心念空寂之类;另一方面,其修习的具体方法与过程,尤其初修阶段,又与气功颇有相通之处。
例如,十六特胜观的前5步(称为“身念处”)与通明禅的初修,都以“观息”(调守呼吸)为入门功夫;而壁观、默照禅与密宗诸法的强调静坐凝心,都有气功养生的效用。又如净土宗的念佛禅与密宗的持诵真言咒语,念诵观想的是佛菩萨或佛经的名号,或者能总持佛经的密语,其目的在于称颂佛尊,宣扬佛理功德,或者灭罪消业、求生净土,都是以宗教信仰为本;但是各种念诵法在修行中,都要求摄心专注于佛,所谓以念佛摄万念。这样,使精神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境界,且念诵时所想往的美好景物也有舒缓愉悦情志的作用。而密宗持诵的一些真言字音,能在体内产生某种程度的震动,对经气运行也有一定影响。这些都与气功的效用有相通之处。实际上,现今流行的气功功法中,即有默念字句、听声一类功法,其源头之一即是这类禅法。
第三类,基本为宗教内容,而难以为养生者所取资者。
这类禅法,如四无量心观、五停心观中的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与八胜处、八背舍、十遍处观、园顿止观及九种大禅,等等,多为“观”法阶段,属于所谓的“出世间禅”。由于观法之说多玄奥难明,能明白阐述其体验并宣称修习成就者为数甚少,加之观想的内容纯属佛教教义,因此这类禅法难以为养生者所取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类禅法毫无养生意义与价值。实际上,修观往往需经过修止的阶段;即使直接修观,其精神的高度集中的状况也与气功的炼神法门有相通之处,对精神情志的调谐有一定作用。这类禅法,在佛教禅法中自然为数最多。
佛教禅定以静坐为主,少数也有辅以动作者,但其动作一般较柔和。而密宗有一类练身法,如大礼拜(磕大头)、金刚立、拳法等,则可谓以动作为主,与气功中的动功相类似。佛教中的这类“动功”,多来自古印度以锻炼身形为目的的瑜伽术,在中国佛典中见载的并不多。相反,一些借用佛教名目的导引动功,多见于道教典籍或以道教炼养之术为主旨的养生古籍之中,如《云芨七签》中有“婆罗门导引法”,《遵生八笺》中有“天竺按摩法”,清·潘蔚《内功图说》中有“易筋经”等。
在佛教禅学中,除了禅定的过程与气功有相通之处外,禅定前的一些准备活动,禅定的姿势及禁忌等,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养生意义与价值。例如修禅前常要沐浴、揩齿、搽油、整洁服饰及焚香等,这些对个人与环境卫生都有益处。又如修禅有卧式一类姿势,主张右胁卧,其标准姿势为身体向右侧身着褥而卧,头枕于右手心上,两腿弯曲,以左压右。据《大唐西域记》载,这一卧式来源于释迦牟尼以“右胁卧狮子床”告慰众生的情景,故又称为“狮子卧”或“吉祥睡”。后人所塑卧佛像,一般采用这种姿势,这也是规定僧尼睡觉时一般应采取的标准卧式。道教中有所谓“希夷睡”,姿势与此相似。据现代医学研究,这种卧式对人体循环、消化等系统的生理功能活动最有助益,被认为是有益于健康的最佳卧式。
(作者供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