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02-09
◎ 净圆
佛教医药,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学理论为指导,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学体系。由于佛教医药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是在中国形成的,因此,我们所说的佛教医药,实际上就是指中国佛教医药。
在基础理论方面,佛教的“四谛”、“五蕴”、“十二因缘”、“四大”、“三学(戒、定、慧)”等均对佛教医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被吸收和引入佛教医学理论之中。 在病因学方面,佛教医药认为病有三因:
外因——地、水、风、火“四大”不调;
内因——贪、嗔、痴“三毒”为患;
业因——前世孽债宿根之果报。
一般医生治病靠药物,佛学医疾更多靠“心”。佛学修行的目的是跨越生、老、病、死,这已超过我们心理学上讲究的心理卫生范畴。通过参禅打坐,入静止观,内省静虑,明心见性,避开人间凡尘的苦恼,清静自然,调养疾病,修行四大,求得超脱,最后能寂灭一切烦恼,圆满清净的功德而达到涅槃境界。
若心静行正,物我两忘,则身体亦随之健康。这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素问》“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宗旨颇为接近。为求得解脱,僧众们普遍采用静坐修禅法,这虽是宗教修炼方式,但客观上起到了良好的健身作用。通过坐禅使思虑集中,身心安宁,以臻虚静状态,产生异于常人的功能,协调和恢复脏腑的生理功能,祛病除邪、强身健体。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