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03-11
踢毽子的历史很悠久,但究竟始于何时,并无确切记载。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可能形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
唐代释道宣《高僧传》记载:“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蹀,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卷二《习禅·魏嵩岳少林寺天竺僧佛陀传》)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惠光,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连续踢了五百次,观众赞叹不已。蹀就是毽子,反踢就是用脚外侧踢,也叫“拐”,反踢五百下,可见脚上功夫。跋陀是南北朝北魏时(公元467——499年)人,为河南嵩山少林寺的祖师,他非常喜欢惠光,并将他收为弟子,惠光便成了少林寺的小和尚。据传,少林寺僧曾把踢毽子作为一项练武的辅助功。
宋代,由于踢毽子的人多,还产生了以卖毽子为生的小商业。明清时代,踢毽子更为普及,技艺也大为长进。清代北京人踢毽子多在秋冬之季,以此为“天寒时消遣之一法”。相传,清光绪帝妃子瑾妃爱好踢毽。清朝光绪年间,承德有一个百岁老进士,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花式。
20世纪30年代后,踢毽运动曾一度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扶植发展中国这一传统运动项目。
虽然踢毽子在历史上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但由于它有益健康而又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根植于汉族民间,所以获得了很强的生命力,千年不衰,至今仍然是人们喜欢的一种体育游戏。
踢毽子对身心健康极为有益。《燕京岁时记》上说踢毽子“足以活血御寒”。而踢毽的好处,远不止此。
踢毽子,主要是用下肢做接、落、跳、绕、踢等动作来完成的,使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都得到很大的锻炼,同时也使腰部得到锻炼。而跳踢时,则不但要跳,腰部动作也很重要,上肢随同摆动,有时颈部也要运动。连续跳踢数十次,心跳每分钟增加到一百五、六十次。由此可见,踢毽子是一项全身运动,有时还很激烈。经常参加这项运动,不仅可使下肢肌肉、韧带富有弹性,关节灵活,而且可使心、肺系统得到全面锻炼,起到增进身体健康的良好作用。而一系列在空中完成的动作,需要做到反应快、时间准、动作灵敏、协调。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反应、灵敏和动作协调的能力。
“树老先老枝,人老先老腿”。长期坐办公室,尤其是当今电脑族,下肢活动少,久之,则肌肉松弛,体积减小。大腿后部持续受压,静脉回流受阻,下肢最先累及。而长期低头伏案,颈椎前倾,疏于活动,容易得颈椎病;胸、腰等部位脊椎的生理弯曲失常,久之则拱腰驼背,成为所谓“办公室型体态”。踢毽子时,随着毽子的起落,脊椎各关节屈伸有节、有度,椎体的深、浅层肌及颈前、颈后肌等一张一弛的功能锻炼,避免了椎关节的僵化,增强了关节的稳定性,预防了颈椎病,修整了腰肢体态。踢毽时双上肢有节律地摆动,运动了肩、背部肌肉、关节,对中老年人罹患的肩周炎,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踢毽子最常见的方法有四种:盘踢、磕踢、拐踢、绷踢。
1.盘踢:
脚内侧踢:一腿站立支撑,另一腿屈膝外展,向内向上摆小腿,用踝关节内侧踢毽,等毽子落到膝盖以下的位置时,抬脚再次踢起,可以单脚持续踢,也可以双脚轮流踢击。盘踢是踢毽入门的基础,没有很好的盘踢基础,其他一切踢法都是无法练习的。
2.磕踢:
膝盖踢:自然放松站立,用手抛起毽子,然后提起大腿用膝关节将毽子磕起,注意小腿自然下垂,大腿不要外张或里扣。刚开始可以用手接毽,辅助练习,熟练后即可以磕踢、盘踢交替进行。磕踢特别适用于毽子下落时距离身体很近的情况,是盘踢的有益补充。
3.拐踢:
脚外侧踢:大腿放松,小腿发力向身体后斜上方摆动,用踝关节外侧踢击。当毽子距离身体较远时,可以抬起大腿去接踢。这种踢法能够照顾到身体外侧和斜后方很大范围。
4.绷踢:
脚尖踢:大腿向前抬起,上身略微前倾,小腿向前摆动,髋关节、膝关节放松,在踢毽子的一刹那踝关节发力将毽勾起。绷踢的发力可高可低,能救起即将落地的毽子。
一个毽子,或者沙包。找一小块空场地,就可以活动起来。单人踢,也可以对踢,群踢。一群人围成一圈,相互传踢,娱乐竞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加有益身心健康。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