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是养生的最高境界-yb亚博全站首页

佛学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发布日期:2020-01-10

字体大小:

佛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完备的理论和严格的修行方法。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瑰丽的篇章。作为慈悲济世的宗教,佛教对于众生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视,因而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处处都能体观出保健养生的功效。

如果深入了解佛教的修行方法,便不难发现,佛教从饮食、运动和精神生活等多个方面,来调节修行者的身与心,使之达到平静、和谐的生理状态,所以不少佛教修行者都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快乐的心态。

(1)慎饮食:所谓病从口入,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健康的大忌,也是导致众多疾病的根源。所以,佛教修行对于饮食作出了较为严格和全面的规定,包括戒荤、素食和节食三方面。不同层次的修行者,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

①戒五荤:佛教戒律不得食五荤。五荤,是指五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菜类,葱、韭、薤(薤即小蒜)、蒜、兴渠(产于印度,我国无)。

《楞严经》:“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此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这五种菜类,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生吃使人容易动怒,熟食让人容易起淫,不利心神的清宁。

②素食:是中国佛教之优良传统。素食在客观上非常符合现代科学的道理。人类肠道与草食动物极为相似,长而曲折回环,肠壁满布褶皱;而与肉食动物之小肠短、大肠直而平滑相迥异。肉类纤维少,消化后之残渣,在人类较长的肠子里停留过久会产生毒素,增加肝脏的负担,进而造成肝硬化及肝癌等。

肉食多数为酸性食物,易使血液混浊。肉食还有可能是充满毒性分泌物的食品。动物与人类一样,在情绪紧张之时,体内会产生毒素,迅速传遍全身的微细血管及肌肉内。如人在恐怖或愤怒时,脸色会忽然发紫发黑或变苍白;若为乳妇,其乳汁被幼儿吸收,会导致幼儿生命危险。动物被杀时万分恐惧,导致毒素大量分泌,满布全身。佛教不食荤腥,既是戒律要求,也有益于身体健康。

而素食多数为碱性食物,能使血液清洁而便利循环。其所含植物性脂肪不仅供给热能、维持体温和保护内脏,有助于维生素的吸收,能够润泽皮肤,而且可避免心脏病和各种血管病症。脑细胞所必需的养分主要为麸酸,其次为维生素b及氧等,食物中以完整谷类及豆类含量最为丰富。故素食者身体清爽、精力充沛、富于耐力、思考敏捷,而且长寿。

③节食:百丈大智禅师《二十条丛林要则》中明确提出:“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佛教修行提倡过午不食、甚至日中一食,这种饮食方式如果运用得当,不仅不会造成营养不良,而且会调节肠胃,减轻脏腑负担。当然,最易于接受的节食方法是食八分饱,即每顿饭仅吃八成饱。这也完全符合现代的健康理念。对于成年人而言,更应注意饮食节制,防止暴饮暴食。

(2)勤运动:即养身、修性,包括内修禅定,外修体态。健康的体魄在于运动,运动能够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这一点,在佛教修行方法中,也有体现。

禅定,浅显地说,即静坐。于静谧通畅处,着宽衣松带,盘腿而坐,可采取跏跌、单盘或散盘三种姿势。全身放松,脊柱正直,口唇微闭,舌抵上腭。两手仰掌,一掌叠于另一掌上,拇指相对,置于大腿根部。调整呼吸至细微绵长,使心念处于宁静安详的状态。静坐可视为静止的运动,能调整呼吸、宁静心神、舒畅关节、按摩肌肉。若深入之后尚能明心见性。

经行,于一定之地按顺时针方向旋绕往来。如禅宗的跑香、行香、净土宗的绕佛。跑香讲究甩手阔步、朝气蓬勃,原本是防止坐禅久后昏昏欲睡而设,时常练习又可养身疗病。绕佛应当缓步从容、气定神闲,边走边唱念“南无阿弥陀佛”。经行是适度的全身运动,而且其中蕴含着宗教仪式,较之普通的跑步,行走更富于庄严、欢喜的氛围。

拜佛,虔诚的佛教徒的必修课。其实,正确的拜佛动作,能够调整全身大小关节,尤其是整个脊柱都能得到良性刺激,使原本因长期姿势不当造成的神经挤压得到纠正;同时,拜佛使胸部、腹部、四肢得到适度的活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按摩胃肠、舒展韧带、通畅全身血液循环。因而经常拜佛的行者,身体柔软轻快,反应敏捷。

唱诵,佛教的诵经、持咒和念佛等功课,均通过歌唱方式进行。其曲调乍闻之下似乎单调乏味,若凝神谛听,则妙不可言。诵经持咒讲究“水流弥陀、火烧楞严”,是指诵经须悠缓从容,如水淌般平和流畅;持咒应雷厉风行,如火燃般快捷迅速。念佛的曲调更是丰富而优美,平和的、热情的、欢快的、绵长的,随缘而定,令行者愉悦满怀、法喜充满。唱诵能长养修行信念、陶冶宗教情操,同时舒畅心肺,而且不少行者在长期的唱诵中炼出一副嘹亮的歌喉。

少林武术名扬天下,不仅能强身健体、扶危止恶、护持佛法,且能由武入禅、习武见性。千百年来,少林寺高僧辈出,均佛理深邃、武艺精湛,弘扬佛法、利世济人。其高寿者比比皆是,自不待言。

这些运动的修行方法,常常结合在一起进行,让身体处于和缓的动态之中,既避免过于劳累,也避免过于安逸。

(3)守精神:即修心,要求佛弟子慈悲、博爱、空寂无我。不断从心理困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心理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现代科学已有深刻的论述。通过心理来调整身体健康,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事实上,佛教在心理治疗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对治凡夫八万四千烦恼的心理治疗方案。佛教两千多年的历史,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治疗众生心理疾病的历史。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