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什么-yb亚博全站首页

佛教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什么

发布日期:2023-10-07

字体大小:

◎佚名

六祖惠能大师曾经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不只是讲解脱更是关心现实生活中的人。

佛法就是指导世人,如何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在现实生活中改变了自己,才能改变他人,改变外在环境。其中,三世来因去果、无常观念、慈悲思想,对日常生活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佛教的教理教义对现实生活有多方面指导意义。

一、来因去果

佛教,使人明了种善因,得善果。修学者明了来因去果之理,就会畏惧造恶因,主动做善事,断除恶因,成为德行高尚之人。

佛教来因去果应于三世,一个人明白来因去果的道理,就知道自己现在的顺境或逆境,都是往昔的果报。

对顺境我们要知足,并继续修善因,来世才能拥有如意的生活;若处于逆境,也不应有抱怨,当知这是自己过去造作恶业的果报,要通过努力修善,来改变自己的逆境。



二、无常观念

佛教无常思想启迪世人,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永恒的存在。

所谓钱财、名位、权势等都不过暂时为我们所拥有,最终都会离人而去。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减少贪欲,以平常心对待得失祸福。

三、慈悲思想

慈悲是佛教最基本的理论,慈悲思想告诉世人,我们应当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做到等念怨亲。

在平常日子中,我们要尽己所能救济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欢乐。让更多的人因为得到我们的慈悲帮助而离苦得乐。

佛教慈悲还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与人一样的生存权,他们都应当受到保护。因此,我们要学会戒杀护生,让众生都能生活得更好。

四、利他之行

大乘佛教倡导自利利他,利他,即利益他人之意,非为己利,而是致力行善,救济诸有情。简单而言,就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利他是大乘佛教行菩萨道,普度一切众生的特征。利他是在自利的基础上进行的。

利他的方法是以“六度波罗蜜”为核心,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比如,修行布施,能令众生得心满足,教化调伏其悭吝,此为利他;修行持戒,能教化众生不犯恶业,此为利他;修行忍辱,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修行精进,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修行禅定,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修行智慧,能教化众生皆得调伏,此为利他。

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六度”的精神也化为具体的佛教事业,如教育、慈善、社会福利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慈善事业。

在平常日子中,我们要尽己所能救济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欢乐,让更多的人因为得到我们的慈悲帮助而离苦得乐。

(来源:广慧寺)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