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12-22
◎佚名
在寺院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某某施主打斋”“某某护法善信供斋一堂”这些话,初学佛的朋友可能搞不太清楚“打斋”“供斋”都是什么,即使是对佛教有一些了解的信众,知道这些大概都是做什么的,但感觉上这两者又差不多,那么这两者是一个意思吗?有什么区别?
打斋
现在的习俗中,在寺院举办法会之际,信徒出资斋请与会大众,藉此广结众缘,称为打斋。打斋,是比较偏于民俗的说法。
在很多地方的民间习俗中,打斋是为表示对逝世的亲人的思念及尊敬,为其念佛祝祷招 魂,希望逝世的亲人在阴间路上一路好走,或能往生西方净土。
民俗的打斋仪式有:招魂、哭灵、带魂魄顺利通过阴 曹地府、祭奠、给逝世的亲人送东西等等。
民间习俗中打斋的含义与佛教完全不同。
佛教中有一个与打斋较为相近的词是“打斋饭”,意思是僧侣或道人游方时沿门乞食,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有这个说法,只是现在已经很少见到。
但古时的“打斋饭”与现在寺院打斋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所以,现在佛教中使用打斋这个词,大概是源于民间习俗“打斋”仪式中“念佛祝祷超度”等内容,通常在寺院或由僧人举行,因佛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融合之后,佛教随俗而来。
供斋
现代寺院中,比较常用的说法是“供斋”,即饭食沙门,又名供僧法会。
斋主准备钱财食物,在寺院或者大法会,供养三宝,上供十方诸佛,中奉诸圣贤,下及三途六道一切有情,以此培植福报。
现在,供斋与打斋的含义大致相同,两者几乎可以通用,信众到寺院要求打斋,一般也会以供斋的方式来做。
但如果深究两者的差别,供斋比打斋的所缘的对象更广泛,不只是“与会大众”,而是上至诸佛菩萨、古来贤圣,下至六道众生都在供斋的范围内,若单以发心所缘境的广狭而论,供斋所缘境更广,所得的功德福报也更大。
并且,供斋并不限于法 会期间,也可随斋主发心,在平时没有法会的时间进行,所以更加便于信众参与。
(来源:仙居黄山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