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丨“少林学”研究:挖掘本来 面向未来——2023年“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在登封举行-yb亚博全站首页

《中国民族报》丨“少林学”研究:挖掘本来 面向未来——2023年“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在登封举行

发布日期:2023-09-08

字体大小:

作者:《中国民族报》记者 吴艳

近日,2023年“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登封举行。开幕式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表示,少林文化博大精深,“少林学”的研究需要精耕细作。佛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新形式的少林文化遗产的档案化表达,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两位武僧在少林寺塔林练功。任红兵摄


本次研讨会设3个分论坛——“少林寺碑文研究”论坛、“档案与少林文化遗产”论坛、“少林文化与健康科学”论坛。专家学者以少林寺丰富的碑刻资料为基础,按照“精准研究”的思路,对少林寺明清及以后的碑文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释读和研究;提出活态保存和利用少林寺档案的建议;分享少林禅宗文化、少林功夫文化、少林禅医文化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作用。

登封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何聪道表示,少林寺在1500多年的发展沉淀中,逐渐形成了包含功夫、医学、建筑、碑刻、艺术等为一体的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文化体系,是登封乃至郑州、河南重要的形象名片,也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朝廷、僧人、居士等在各地建立佛教寺院。寺院里各朝代的石碑是佛教典籍编纂的基本资料之一,也是研究佛教历史和佛教中国化的第一手素材。

公元496年,北魏孝明帝为古印度来的跋陀禅师在河南登封少室山修建寺院,取名“少林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黄夏年介绍说,河南嵩山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佛教碑刻之一,立于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北京房山石经则是我国佛教著名的碑刻群,记录了从隋代到明代的各种资料;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少林寺碑刻”是指以少林寺为中心的与少林寺有关的碑刻。少林寺目前是我国保存碑刻数量较多的寺院之一,有600余块古碑。“少林寺《比丘洪宝造像碑》拓片载‘言宣二六之教,像迹四八之璃,岂不渊玄冲漠,巍巍惟极者哉’,‘渊玄冲漠’是中国传统老庄思想,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与外来佛学思想的结合。”黄夏年说。

南朝宋梁时期,古印度菩提达摩禅师到少林寺,在后山面壁9年后开始传禅法。达摩禅师在中国佛教中拥有崇高地位,少林寺内留下了与达摩禅师有关的碑文、石刻和造像等,成为佛教界、艺术界、文化界和学术界关注与研究的对象。“达摩禅师石碑今存留于世者有3方,分别为河南省三门峡熊耳山空相寺(达摩圆寂地)《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河北省邯郸元符寺(二祖慧可圆寂地)《达摩大师碑》、少林寺《大元重建萧梁达摩大师碑》。上世纪80年代,因禅宗研究的热潮,3块达摩碑受到了中外学者的关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日本学者小岛岱山曾说,‘通过对菩提达摩碑文及其内容进行严密详细之研究,将会构筑起一部全新的早期禅宗史和早期禅宗思想史。’”黄夏年说。

少林寺的三教圣像碑谓赞文为唐肃宗皇帝作,但《大宋僧史略》的重开序、《佛祖通纪》等典籍谓是李商隐作,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韩焕忠考察各种记载,比较倾向认定是李商隐的作品。“赞文的内容试图运用传说阐明佛教行化于中土的合理性,其间体现着佛教中国化的丰富内涵。”

专家学者和少林寺法师认为,少林寺的碑刻除了对佛教历史文化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外,还能为中国政教关系研究提供珍贵资料;少林寺碑刻中还保存了很多与寺院经济、寺院土地等有关的资料,有利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研究;少林寺碑刻集萃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艺术,有如宋代蔡京和黄庭坚、明代董其昌等文人、书法家以及法师们撰写的碑文,都是书法精品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少林寺档案库档案文献逐步丰富,涉及到宗教、文化、武术、艺术、医学、文保和建筑等多个领域,原有机构及其功能难以满足需求,2019年成立中国嵩山少林寺档案馆。档案馆负责人杨红瑞介绍,档案馆目前整理出纸质档案文献3万余件,电子档案40t左右,除存量档案外,通过知网查询和实地调研,相关档案文献约19920件。预估散落在国内外的档案约30万到50万件。

今年1月,嵩山少林寺申报的“少林寺宗法档案”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少林寺宗法档案”是反映中国佛教禅宗僧团制度、见证佛教本土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档案文献,专家称其具有世界文化价值。永信法师说,“少林寺宗法档案”以“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为核心,以60通碑刻及116座塔之塔铭为主体,形成了“七十字辈”为代表的完整齐备的中国传统宗法谱系,是少林寺的独特历史文献、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资料库。

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周林兴认为,档案作为原始的、权威的历史记录,是最为重要的文本之一,连续性的少林档案资源是建构少林学体系最有价值的资源,档案叙事对于少林学体系的建构将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


本文原载于:《中国民族报》b2023-09-0808版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学教授覃兆刿认为,档案是区别于图书、文物和其他文献的一种独特的存在。人们凭借档案记忆,延续他们有关生活的经验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并因此形成世代相袭的知识和价值传统。“我们现在强调档案的保护,其实档案的保护与开发是相辅相成的,对档案的开发也是一种‘活态保护’。未来,少林寺应该将可开放的档案进行开放性展示,并进行开发性保护。”

 

 

少林功夫伴随着少林寺1500多年的历史不断丰富完善,由最初保卫寺院的手段,逐渐发展成为技艺完备、内涵丰富的武术文化。少林寺《禅露》杂志主编邹相说,“少林寺流传下来的拳谱记载,历代传习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数百种之多,其中流传有序的拳械代表有数十种,另有72项绝技及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门类独特的功法。时至今日,少林寺流传的少林功夫拳术、器械和对练等套路合计有255种。禅宗智慧赋予了少林功夫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信仰统摄技击,以技击表现信仰,这是少林功夫表现为神奇武术的根本原因,也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武术区别之所在。”

少林功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享誉世界。首届“少林功夫网络考功大赛”于2022年2月在少林寺举行,全球5000余名少林功夫爱好者“云比武”。据邹相介绍,少林寺年末考功分为禅定、禅武、禅医、禅艺、讲经、唱念、背诵等七大项,旨在考察少林弟子、少林功夫习练者、少林文化爱好者的学修成果、技艺成就、心性智慧等,是少林寺的一项重要制度、文化传统和修行方式。少林功夫考功通常在少林寺举行,随着少林弟子在全球开枝散叶,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各少林文化中心每年也择期组织学员考评学修成果,分享学习经验。少林考功后推而广之为国际化的少林考功大会。

昆明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张瀚中认为,通过国际交流、培训、考核、比赛等形式,少林考功为世界各地的少林功夫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也为中华武术文化在国际舞台上提升知名度提供了新的契机。作为少林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的少林考功不仅需要承担传承少林功夫的职责,更需担负起少林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可以探索更新的方法和形式。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传承与保护非遗的重要途径。少林功夫的传承与发扬,可以通过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构建互动教学平台,利用社交媒体等手段,以实现少林功夫的传播和推广。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保护少林功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效率和传承质量。”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朱丽纯说。

永信法师说,近年来,少林寺致力于少林文化的发掘和弘扬,举办“少林寺与禅宗祖庭”研讨会、“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论坛,以及“少林学”系列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少林寺组织全国专家对寺内几百块碑文进行全面研究,可以说将少林文化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丰富了“少林学”的内涵,促进了少林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少林学”研究,其实也是少林寺搭建的一个平台,一个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可以包含更多的传统文化内容,期待更多人的加入和参与。

 

原文链接: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