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yb亚博全站首页

厚重的少林文化

发布日期:2021-04-14

字体大小:

【广东】马明达

要想真正认识少林文化,少林功夫是一个切入点,但你要是真正进入少林寺,你所感受到的、认识到的东西恐怕不只是少林功夫,还有很多东西。

怎么样去看待少林这一复杂的文化现象呢?我个人有几点认识,首先少林的禅是文化交流的结果。少林寺乃北魏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所建,跋陀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中国传播佛教,传播一种新的文化,我们可以把他看做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个文化使者。而三十年后,菩提达摩到了少林,并在少林面壁九年,更把禅宗确立在少林。达摩也是一位印度僧人,不是中国人。而无论是当时少林寺的禅师,还是后来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都对中国禅宗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些过程无一不是文化交流的过程。

而且少林寺从一开始就立足于交流。比如,唐代著名僧人义净,与玄奘一样,印度取经,一去十几载,影响甚大。不过我们最熟悉的还是唐三藏,玄奘大师,一部《西游记》使得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其实义净是和玄奘并列的大师,义净取经归来后即来到少林寺,并在少林寺开戒坛,也把新的佛教经典带到了少林寺。这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讲,禅宗方面,整个元朝以前,少林寺的禅宗都是北方的禅宗,而从元代福裕雪庭以后,就把南方的禅宗——南禅六祖慧能的嫡系曹洞宗引入少林。从此,少林寺一直是雪庭福裕的直脉,一字不差,雪庭所定的70多个字辈,也一直传到现在。这种引进,无疑显示了少林文化宽广的胸怀。



武术方面。少林居嵩山,嵩山号称中岳,位于天下之中,四通八达,所以少林寺的位置就必然使其成为南来北往武术家们要走一走的地方,少林寺实际上给天下练武的人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所以好多人对少林武功的理解是有问题的,他们认为少林功夫都密不外传,如果是那样少林功夫早就衰退了,正是由于少林寺在对外交流方面保持了它旺盛的活力,它才能不断地从天下武艺中吸取精华,并自成体系,发扬光大。

譬如,金末元初,蒙古人大举南下,而已经衰落的金朝节节败退,百姓流离失所,特别是中原各地更是哀鸿遍野。由于疾患,大量的人们需要药品,但是却得不到药品。当时少林寺的住持僧东林志隆就在少林寺修建了药局——少林药局,并选了两位高僧来主持药局,他们就把嵩山周围的能采集到的药品,按照古代的方脉、方子,配制成为一百多种成药,向四方求药的人施舍。那么这里就有一个前提,你少林药局施舍药物,你就应该懂药,如果你不明医理,不懂药物,乱配药,那你是治病的,还是要命的?于是它就形成了少林文化中的医药部分,所以后来少林寺的僧人向天下传播武功的同时也经常传播一些医药方法。从武功的角度来讲,主要是一些跌打损伤的药,中医上叫做伤科。所以医这个部分也是少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另外,明代的两位抗倭名将,俞大猷和戚继光,都和少林寺有关系。俞大猷亲自到少林寺来看,并带走了两位少林僧人,亲授他们南方棍法,此二僧又回到少林寺教授其他僧人练习这与北方棍法完全不同的南棍。

这就表现了少林寺有勇气来吸收新的东西,吸收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这是一种见识,也是一种胸怀,更可以说是一种水平。不能吸收,保守固闭,我的最好,我这儿的东西他那没有,那就没有前进,没有生命力了,所以今天少林寺能够大踏步地走出国门,向世界各地发展,也不断吸引其他的人来少林寺,在我看来这仍然是少林寺交流传统的一个继续发展,非常好。

从大家最关心的少林的武文化角度来讲,我们应该从这么两点来看。

一、禅宗是佛教的中国化,他吸收了很多中国的东西。有一段时间少林的禅宗就叫孔孟禅,因为它吸进了很多孔子的东西,实际是禅中有儒,儒中有禅。所以少林寺有几位名僧,历史上被称为“素衣学士”。他们和很高层的文化人物来来往往,诗歌唱答,一点都不显低水平,他们的文化素养是很高的。不能把少林的和尚们,高僧大德们,个个理解成为都一下能跳到房上的人,他们应该首先有很高深的学养,有很好的文化学养。

什么叫功夫?功夫就是学养。绝不能把所有喜欢练少林拳的人个个都练成一条硬汉,将来当名保安或站在人家后面当一个保镖,这样的少林文化是很低俗的。少林寺应该出现一些历史上那样的高僧大德,比如有的能写,有很多僧人书法是第一流的。当然少林需要那些一头能撞碎石头的武僧,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但是少林武僧又必须是文人型的武僧,文而能武。为什么?因为儒家文化到宋元以后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文化现象——重文轻武,而禅宗在吸收儒家文化时,恰好吸收了被儒家轻视的武文化,这是少林寺对社会的一大贡献。所以少林文化里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把儒家文化中的受轻视的武文化搬过来,吸收到了禅文化之中,用禅的思想来解释武。因此在全社会都轻视武的时候,少林寺以它的力量来保留武文化的传统,这也是当代少林僧人应该积极发扬的。当然少林的发扬和发展,要文武并取。像戚继光,像俞大猷他们都是文武皆通的,戚继光的诗在明代的诗人中应该说是写得最好的人之一。他的字也是,戚继光留下的字不多,但却令今人肃然起敬。至于他对武艺的理论,他的一部《纪效新书》,几乎成为武术界的经典,他的《拳经》一共四百多个字,字字珠玑。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学人型的英雄,这才是少林精神的本质。

二、少林功夫的构成也很有特点。首先它立足于养生。养生的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又叫“颐养”。人作为一个自然体,需要自己很恰当地去养它,就像养一盆花,养一个宠物,你要经心,要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过有时候又不能去强求。而养生的核心是什么?四个字,顺其自然。如果你过分地练,那么往往会带来一些麻烦。因为人有个体能消耗的问题,若太支出,太过分,透支了反而不好,所以要把它摆在“颐养天年”的理念上。所以从明代开始,少林寺流传到社会上的一些东西,一些养生术,叫卫生术。现在我们把卫生理解为干净,古代的卫生是适乎天时的生活,符合自然法则的生活。该做什么时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不做什么,这个很重要。

而少林的养生又和禅宗的一些东西结合起来,比如禅定的修炼,把新陈代谢降到最低程度,使内心处于一种超常的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把多余的力量积存起来,到适当的时候再把它发挥出来,那么由养生发展到套路演练。很多人都轻视套路,不能这样,套路是中国人特有的东西,练套路就是一种文化享受。当然套路必须是高水平的,不能胡编乱造,现在胡编乱造的套路满天皆是,尤其是竞技武术,公开允许运动员“自选套路”,把“编”合理合法了,这就乱套了。就如同样作曲,有的人作的曲子好听,有的人作的曲子就不能听,太恶心了,要人的命,多听脑子就会出问题,就是这个道理。不是每个人编出来的套路都好,必须得大家来编。那么养生套路演练加上功力的求定,加上功夫的追求,而它制高点是应用性的兵器。

少林寺古代的主要兵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棍。明代有个叫程冲斗的安徽人,来到少林寺向洪转求学,学了洪转的大小夜叉棍,然后回安徽传授给他的子弟,他的侄子程子颐等人,最后又把它写成书。于是,我们就非常幸运地能了解到明代少林棍法的精妙,而且他的套棍也在民间一些特高层位的武术家族里保留下来,尽管已经不多了,但它们确实是中华民族武艺的精华。

大家都知道少林寺有武僧,但少林寺毕竟不是兵营,国家也不允许少林寺像个军营似的。所以,少林寺的武僧们练习武术还是一种民间活动。电影上少林寺的僧人们在大殿上练武,脚都把地跺出坑来了,很感人。但那不是精华,不能真正代表武术,那只是一种力量的显示。戚继光讲得非常透彻,真正的武术力量需要活动的步伐,“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要活动开来。没有哪个人蹲在那儿让人家打,蹲的时间太久对关节还不好。所以少林武术,古代的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吸引天下人,令大众景仰,尤其到了明清两代,好多人一谈武术就是少林寺,这说明少林寺有真才实学,有其非常好的东西,只是我们还需要再去研究它,发现它。

明代嘉靖年间,浙江有位官员,为抗击倭寇,招来不少英雄好汉练武术。有位僧人,自称少林僧,也来讲武,讲完之后,拿棍一演示,结果把这位长官请来的武师个个打倒在地。用棍比试,往往只需要一两下,如果一个人没有一下解决对手的能力,那么他的武艺是不高明的。所以当时很多武师和这位少林僧人刚比试一下就倒了。这位少林僧人说了八个字,“花拳入门,误了一生。”所以,如果你练的是花拳,表演性的拳,那它就耽误了你的一生。所以明代经常几十个倭寇就遇县破县,遇州破州,遇府破府,一个州府有那么多军队来几十个倭寇就打进来了。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另一位少林僧人月空,却与其他十几位僧人一起,手持铁棒,舍命应战,痛击倭寇。后来,戚继光吸取民间武艺创建了鸳鸯阵,鸳鸯阵或七人,或九人,或十一人,中间一人人高马大,手持狼筅(南方砍下来的大竹子),两边两个长枪手,长枪手两边两个盾牌手,拿盾牌,拿腰刀,终于把倭寇打败了。

所以,武功绝不是平常看到的那些花拳绣腿,千万不能把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等同于武术,因为武术毕竟还是受人最基本的条件制约,如速度、力量、灵敏、反应等。作为一个武术运动员,一个练武者,最根本的素质是什么?胆气。戚继光《拳经》第一势“懒札衣”,有两句话堪称经典,“临阵无胆向前,空自眼明手便。”没有足够的勇气,练了半天,一碰面先被吓唬住,该出手时不出手,不出手时乱出手,那还有什么武功可言?因此,我们习武者都应该用禅定的方式来锻炼心理,既能临大事而心静如水,又能遇乱而不草率鲁莽,逞匹夫之勇。所以,少林文化早把禅文化引入到武功里了,真正的练武之人,心理素质应是第一位的。

如今,少林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少林寺也正承担着一个向全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文化的责任,一个能不能借少林寺的法缘和禅机来振兴中华民族武文化的责任!

(作者系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本刊编委。)


热点资讯

网站地图